联大概况组织机构直属非教学单位档案(校史)馆兰台拾贝
档案(校史)馆

兰台拾贝

校址的故事第四十五期

自1978年大学分校创立至今,在40年的办学历程中,分校及北京联合大学经历了几十次调整和整合,先后拥有过几十个办学地点,可谓变迁多,校址多。每一次变迁都牵动过无数人的心,每一处校址都曾有过不为人知的感人故事。如今,许多曾经的校址在北京的城市建设中已不复存在。我们本着抢救历史、缅怀前辈精神、激励后人的宗旨,挖掘和记载大学分校校址变迁历程和背后的故事,从而从校址的角度记载学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记录大学分校和联大人艰苦创业、艰苦奋斗的精神,以挖掘和积淀联大精神、提炼和巩固学校特色,让广大师生员工从校址故事中感受学校从艰苦创业到发展壮大走过每一步的艰辛,增强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坚定学校发展的历史自信。

校址的故事第四十五期

原崇文区夕照寺街14号(第二版)

     ——中国人民大学第一分校校址(1978—1985)

          北京联合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校址(1985—1990.9)

崇文区夕照寺街14号,1978年至1985年,是中国人民大学第一分校(以下简称“人大一分校”)的校址,成立人大一分校以前,这里是北京市第一一七中学(以下简称“117中学”)的校址。现在,崇文区夕照寺街已改为东城区夕照寺街,14号院也不再是原来的13.3亩,而是分成了不同用途的几部分,当年的旧貌已不复存在。

夕照寺街位于原崇文区东部,北起广渠门铁路桥,南至龙潭湖,长 1280米,得名于一座门开在中街的夕照寺,1967年更名为光明路,1977年恢复现名。夕照寺建于明朝初年,有名僧曾在此静修。寺内最有名的是书画双壁,大悲殿西壁有《古松图》,为当时著名画家陈寿山于乾隆四十年(1775)手笔;东壁为名书法家王安昆手书行草梁朝沈约的《高松赋》并跋。书画双璧,属文物珍宝,现存北京文物研究所。该寺现存大殿两座,前殿三间,1984年被列为崇文区文物保护单位。夕照寺街14号位于街的中部偏北,路东。

1978年,中国人民大学积极响应北京市委关于北京办分校的号召,在市政府选定的117中学校址上开始筹建中国人民大学第一分校。原117中学占地13.3亩(8 867. 21平方米),有一栋50年代建设的教学楼,面积约2 300平方米,内有教室13间、200平方米大教室一间;有两排平房,其中一排是8间办公室,另一排是100多平米的生活用房;有一个不能供暖的锅炉房;还有一个20多平方米的食堂,里间是厨房,外间为吃饭场地,做饭的设备和设施几乎是个零。课桌椅和办公桌椅,按市政府规定,能用的随着117中学师生被带走了,剩下的不是缺胳膊就是少腿,办公桌是三条腿支着破桌面的桌子,教学楼门窗残缺不全,墙皮脱落,破迹斑斑,地面坑洼不平,楼梯扶手断裂。就是在“这个根本不能办大学”的条件下,分校筹备组开始筹建一所名副其实的大学。

北京市委决定,办分校的校址、设备、设施由北京市政府负责,教学方面的事宜由各高等学校承担,分校领导班子由北京市和各高校派人组成,教学管理人员由各高校出任,一般管理人员由市委市政府调配。1978年11月3日,北京市委召开筹建分校会议,人大一分校的领导小组(建校初期分校领导班子称为领导小组)由4人组成,组长孙乃东(原在部队从事政治工作)主持全面工作,副组长李德良(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副主任)主管教学,小组成员白永军(原部队支左宣武区革委会副主任)主管政工,小组成员范信中(原117中学党支部书记)主管后勤。一般管理人员共13人,是117中学留下的行政干部和工人。

时间紧迫,条件艰苦,人大一分校筹建领导小组遵照市委背靠老校、面向北京的方针,立足十三亩三分地,开始筹办分校。为迎接招生、开课,首先从维修房屋开始了建校工作,墙壁磨平粉刷,修换门窗、刷油漆、平地面,购买课桌椅、黑板等教学用具,在北京市高等教育局的支持下,各项工作进行的比较顺利。同时中国人民大学教务处安排教学事宜,专业设置基本是人民大学有什么分校就有什么,教学计划、课程安排等一切照搬,任课教师全部由人民大学承担并安排到位,人大副校长胡林昀主管分校事宜,教务处长徐靖、周简述负责常务工作,各系主任和教研室主任负责落实。筹建分校期间,领导小组和全体工作人员虽有分工,但实际干起来是哪用哪到,如卸车搬桌椅、清理打扫教室、平整院落地面等等,都是大家一起动手,谁也不例外,心往一处想,劲往使一处使。日以继夜地工作,没有星期天,也没有任何补贴。

筹建期间,办公条件是艰苦的。办公室都在平房,正值冬季,锅炉不能用,只能靠煤球炉取暖。领导小组的两位领导开始不会用煤球炉,不是烧过劲了,就是捅灭了,学习自己生火的过程中总是弄得满屋子是烟不说,还时常成了“三花脸”,惹得大家哈哈大笑,但他们认为这是艰苦生活中平添的几分情趣。不生火的时候,屋里则冷得需要“全副武装”。当时的交通条件也是艰苦的,李德良老师下班回家要坐两个小时公共汽车,碰上人多的时候,往往登上车门却挤不进去,有一次被后面的人一推腰部受了伤,到家后揉揉、敷敷,第二天照样上班。中午饭后休息,都是靠四把学生用的破椅子加一个砖头和一个书包,20分钟迅速恢复精力来保证下午的工作。当时工作中的困难比办公条件的困难更大,所需要的物资十分匮乏,买了又没有运输工具,能用自行车驮的都是用自行车驮回来的,比如上课用的课桌椅。还有水的问题、电的问题、吃饭问题,可以说时间紧迫但困难重重。在北京市的大力支持下,经过领导小组和员工们的一个多月的艰苦奋斗,人大一分校初具招生条件。按照现有办学条件,1978年确定首届计划招生920人,设置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共党史、法学、国民经济计划、统计学、财务会计、商业经济、工业经济、农业经济、中国文学、新闻、社会科学情报13个专业,基本上人民大学有的专业,分校都有。

建校初期的工作和生活依然十分艰苦,来分校任课的教师住西郊人民大学院内的有校车接送,住在人大铁一号和校外的人都挤公共汽车,但从来不迟到。建校之初,分校只有在编教师11人,其他任课教师有的是人民大学的高水平教师,有的是北京大学的著名教授,还有的是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知名学者,教学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且不得分文(分校创办初期没有报酬),受到学生高度好评。郊区县的30多名学生住在大教室改的宿舍里,虽然有点挤,但学生们都很高兴。吃饭时,来分校任课的教师和分校教职工一样,打一份饭在教室、在屋檐下,同学生边吃边谈,其乐融融。通过教学和生活,师生间建立起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上课是师生,下课是朋友。学生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学习非常刻苦、互助友爱、朝气蓬勃。他们以校为家,是学习者又是学校的管理者。他们从不计较学校的办学条件,而且处处为学校着想,有些事情学校未想到或是没做到的,他们主动的做了。比如学校附近的十二路公共汽车站早晚时间不适应学生上下课需要,学生与有关方面协商,得到解决;再如取暖、用电以及吃饭问题都是学生协助解决的;再比如课桌椅是中小学生的,大人坐起来很是难受,学生们默默地忍受着。

人大分校边建设边教学,不断改善办学条件,自己进行土木工程改建。为了解决学生吃不上热饭热菜的问题,改造食堂,在现有食堂的后边接出50多米,炉灶全面改造,扩大操作间,购置新的炊事用具,建成一个可供几百人吃饭的厨房,虽然还要打饭回教室或者是在屋檐下吃,但是师生们能吃上热饭热菜了。食堂改造之后,对锅炉房进行了全面改造,在原地建新房,购买新的锅炉,解决了取暖问题。同时,在锅炉房的旁边建水房,购买新的烧水锅炉,解决了学生喝水的问题。

1979年底,北京市城市规划局批准建设南教学楼、西教学楼、综合用房角楼,建筑面积14000平方米,分阶段施工。1981年,获得市政府拨款,拆除南侧原有平房,修建了8700平米的南教学楼,一层是图书馆和实验室,二层是阅览室、电教室和资料室,地下室放图书馆藏书,三层以上是大中小教室。1984年,自筹资金建成4400平米的西教学楼,一层是车库、教工食堂;二到五层是资料室、教师阅览室、教研室的办公室、外语教学小教室;六层是阶梯式大教室(实是小礼堂)设有舞台,可容纳600多人,学校可在此召开教职工大会,举办学生文艺演出。

1982年,北京市对大学分校进行调整。当年12月22日,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同意并转发市委大学工作部和市高教局《关于大学分校调整和建设问题的请示报告》(京发〔1982〕60号)。按照文件精神,将北京外贸学院分院并入中国人民大学第一分校,培养外经、外贸和经济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规模一千六百人。1983年7月,北京外贸学院分院实质性并入人大一分校,校名仍为中国人民大学第一分校,办学地址在崇文区夕照寺街14号,原北京外贸学院分院部分校舍转给北京师范大学第二分校。

1983年9月,市政府决定成立北京市职业大学(专科),下设经济管理学院和机电学院,规模各800人。人大一分校承办经济管理学院,加挂“北京市职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牌子,与经济管理学院为两块牌子一个办学实体。同时,接受世界银行短期大学项目贷款,用于经济管理学院发展。

1983年,第一届(1978届)和第二届(1979届)学生先后毕业,标志着人大一分校的创办基本完成、进入发展建设新的历史阶段。学院在总结四年办学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为北京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思想,根据社会需要,不断调整专业,确立了以经济管理为主,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方向,对专业设置几经调整,形成以经济管理为主,涉外专业为特色的系科设置。在调整专业的同时,扩展了办学形式与层次,除本科外,开办了两年制和三年制专科,两年制在职干部专修科,一年制进修班,三年制函授班、夜大班,接受两年与四年制委托代培,试行校厂挂钩,在厂办班(燕山石化公司),校企合作办学与中国信托投资公司合办金融租赁专业)等。

1985年1月11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成立北京联合大学的请示获得教育部批复,同意组建北京联合大学。3月6日,按照市政府文件《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北京联合大学的通知》(京政发〔1985〕38号),将调整后的12所大学分校组建成北京联合大学,人大一分校为其中的一所大学分校,更名为北京联合大学经济管理学院。1985年,学院占地面积13.31亩(相当于8873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6809.64平方米,其中,教室7341.4平方米、实验室400平方米、图书馆1633平方米、系行政用房4795.26平方米。学生人数2502人,其中本科生1515人。有专任教师214人,外籍专家、教授6人,职工430人。图书馆藏书20万册,其中外文5000册,期刊杂志596种。学院对外经济贸易系、计划统计系、工业企业管理系、商业经济管理系、财会金融系5个系开设本科专业9个。

1985年,学院又建成两个学生食堂和一个职工食堂以及附属设施总面积为1300平米,为当时2500余名学生和400余名职工提供了就餐场地。同时为食堂配备15吨级冷库,各类冰箱4个。

随着世界银行贷款的陆续到位和相应项目的完成,学院的硬件设施日益完备。利用40万美元世界银行贷款购买一套美国戴尔公司小型计算机,建起了当时北京市少有的计算机房和计算机教室,同时配备青年教师参加管理和教学,并派其中两人到美国戴尔公司参加计算机技术培训。与国家有关部门合作创办了计算机软件公司(定名为中国国际软件工程公司)。利用专款和世界银行贷款10万美元陆续购置了较先进的电教设备、电化教学资料,逐步建成了设备齐全、技术先进的电教中心。中心不仅可以将名教授学者讲课或者是专题讲座进行录音,还能整理出专题片,录制资料片,还自己编制教学需要的软件和专业片、专题片等系统的教学片,除满足本校需要外,还供给兄弟院校使用。利用世界银行贷款10万美元,购置外文书刊;利用世界银行追给的15万美元,购置书刊资料和电教设备。

到1990年,学院已有通用教室46个、大教室4个、外语专用教室12个、600座的小礼堂一个、小体育馆一个、招待所一个。生活服务设施多个(如托儿所、印刷所、车队等),基本保证了教学与师生生活需要。建立了北京社会经济研究所、房地产经济研究所、文学艺术研究室、和高等教育研究室。至1990年9月,学院有教学人员340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9人,副研究员3人,高级工程师3人;中级职称155人。自建校以来共招本科生5726人,专科生3270名。

1990年9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文(1990)厅秘字第34号通知:从1990年9月1日起,北京联合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含北京职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整建制并入北京工业大学,联大经济管理学即行撤消。学院6个系和北工大管理工程学系合并调整为管理工程学系、对外经济贸易系、应用经济系。夕照寺街14号校址后来被市政府拍卖。现今,夕照寺街14号已被分割为不同用途的几部分,原有学院院落已不复存在。

 

资料主要来源:

①  《北京联合大学志(1978~2000)》

②  《李德良回忆录》

 

供稿:王岩

审核:姜素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