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由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联合主办,中国德国友好协会、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中国铁道博物馆协办,约翰•拉贝北京交流中心、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基地、北京联合大学国际交流合作处、北京联合大学图书馆承办的“从北京起步:约翰•拉贝与中国人民的友谊——纪念约翰•拉贝来京115 周年活动”在北京联合大学举办。活动旨在弘扬拉贝先生的人道主义精神,赓续中德民间友谊,促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事业。
合影
参加大会的有来自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中德友好协会、北京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图书馆、国家博物馆、首都医科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市东城区政府地方志编委会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以及来自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北京广播电视台等媒体记者共计120余人与会。
北京联合大学党委书记楚国清、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主席柯马凯为国际主义教育基地揭牌
约翰•拉贝北京交流中心2023年被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授予国际主义教育基地。北京联合大学党委书记楚国清、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主席柯马凯为国际主义教育基地揭牌,中德友好协会会长史明德、托马斯·拉贝先生见证揭牌仪式。
开幕仪式上,北京联合大学党委副书记李德煌、北京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王艳霞代表主办单位分别致辞。李德煌指出,约翰·拉贝在1937年日本侵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期间带领20多位国际友人拯救了25万南京平民免遭杀戮,彰显了国际人道主义精神。梳理、研究拉贝先生的事迹,弘扬拉贝先生的人道主义精神,对于维护国际公平正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北京市落实国际交往中心的功能定位,具有重要意义。王艳霞在致辞中表示,北京市对外友协今后将与北京联合大学约翰·拉贝北京交流中心、托马斯·拉贝教授,以及在座的各位专家加强合作,共同续写中德两国人民新的友谊篇章。
中德友好协会会长、前中国驻德国大使史明德做主旨讲话。他强调,约翰·拉贝之孙托马斯·拉贝集成了家族对和平的追求,我们要以拉贝先生为榜样,不断促进各国人民,特别是中德两国人民的直接交流,在交流中增进友谊。约翰·拉贝北京交流中心在将中国与拉贝一家四代的历史佳话传播于世人的工作中做出了突出贡献。
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会长刘昕生、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欧亚部副主任吕宏伟先后发言。他们强调,此次研讨会以约翰·拉贝到京115周年以及在华生活工作30周年为线索,梳理研究其救助中国同胞的义举,对于弘扬拉贝先生人道主义精神、赓续中德民间友谊具有重要意义。
托马斯·拉贝教授发言
托马斯·拉贝教授在发言中回顾了他祖父约翰·拉贝在北京的经历。希望今后与大家携手传递约翰·拉贝一直致力于身体力行的国际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
开幕仪式后,举行了“从北京起步——约翰·拉贝与中国人民的友谊”学术研讨会。北京市中共党史学会常务副会长刘岳,北京市社科规划办原副主任李建平,北京市东城区文物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徐子枫,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原副馆长刘建业,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主席柯马凯,北京史地民俗学会副会长勾超,北京市方志馆馆员袁琳,中国人民大学德语系、德国研究中心教授孟虹,华艺文化传播公司主任编辑殷芳,中国人民大学德国研究中心特聘顾问贾建新,北京市环球英才交流促进会总编辑吴星铎,依次围绕国际友人在北京、拉贝东城居住考证、出版《拉贝北京日记》的历史文化价值等主题进行发言。
参观约翰·拉贝事迹特展室
下午,部分专家参观了约翰·拉贝事迹特展室,随后听取了托马斯·拉贝的报告。报告介绍了约翰·拉贝在中国的经历和事迹,回顾了拉贝家族四代人同中国结下的不解情缘,以及与中国人民建立的深厚友谊。托马斯·拉贝对北京联合大学建立约翰·拉贝北京交流中心并成为国际主义教育基地表示感谢和祝贺。报告由约翰·拉贝北京交流中心首席专家梁怡主持。
北京广播电视台交通广播中心高级编辑张世强讲解“走读北京”实践活动
参观中国铁道博物馆
参观中山公园 “保卫和平坊”(原克林德碑)
报告结束后,举行了“走读北京”实践活动,由北京广播电视台交通广播中心高级编辑张世强介绍走读路线。在当年约翰·拉贝来北京的首站——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现中国铁道博物馆),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院长、北京学研究基地主任张宝秀,中国铁道博物馆副馆长傅梅胜分别介绍了当年的情况。随后,与会专家参观了前门大栅栏相关遗迹。最后,部分与会专家参观了中山公园“保卫和平坊”(原克林德碑),听取中山公园研究室主任盖建中讲解了那段屈辱的历史,让年轻一代了解这座牌坊背后隐藏的历史和国耻,充分发挥“保卫和平坊”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1937年,约翰·拉贝因其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与一群正直的国际友人一起设立了国际安全区,保护了25万中国人民而被称为“南京好人”。这一伟大的人道主义义举一直受到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尊敬和赞扬。